【彼得書選】金薰《孤將》| 保家衛國者,須與「天下人」為敵

 

     金薰的〈孤將〉,韓文原名〈刀之歌〉,是韓國三大文學獎之一──東仁文學獎作品,也是KBS 2004年〈不滅的李舜臣〉的劇本原著。

    韓國歷史上僅次1910年的大傷痛事件──壬辰倭亂、丁酉再亂,也是日本戰國大河劇總是模糊帶過,不敢碰觸的話題。關於李舜臣的生平事蹟彼得在本文就不贅述,不過聽說如果在韓國調查路人「認為最偉大的古人是誰」,第一名會是世宗,第二名就是李舜臣;在景福宮正門前的光化門廣場上,也是世宗與李舜臣的塑像呈一直線豎立。

    〈孤將〉中描述的李舜臣生命的最後兩年,是他人生最悲慘,也最輝煌的兩年,以名留青史的鳴梁海戰為開端,李舜臣成了落魄朝鮮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只有他,在日軍猛烈的侵襲下能夠打勝仗。

    然而李舜臣的命運是岳飛的命運,因為違抗宣祖的進攻命令而被拷打,在宣祖下令逮捕他的瞬間,誠如書中李舜臣說的,國王也成了他的敵人。彼得對書中的一段描述印象深刻: 肩膀上的箭傷裡住著敵軍,腰部的棍傷住著國王,敵軍與國王同時住在他的體內,兩個人都想要他的命。

    閱讀本書可以看見,丁酉再亂,李舜臣重新擔任水軍統制使時,他是近乎求死地在打仗,他尋找戰略地時也不斷在找尋自己的葬身地,對於如此反覆的陳述,一方面寫出了李舜臣心繫家國,卻又對國家心死的矛盾,一方面卻又太過消極了些,令彼得困惑。

    值得注意的還有,〈孤將〉一書將明朝軍隊寫成極度貪婪又無用,雖然明朝的確以身為宗主國的霸權壓抑朝鮮,有視朝鮮為僕之感,然而最後能結束這場漫長的戰役,也要多虧明朝多次派遣援軍,與李舜臣的水軍聯手之故,本書純粹基於韓國人的觀點,確有偏頗之處。

    彼得雖然對韓國文化與歷史接觸較早,但對這段歷史也僅止於知道李舜臣是個英雄而已,關於日本征韓的過程多是從豐臣秀吉的故事中認識的,由於大河劇內容的限制,一直較著眼於征韓一事對日後豐臣政權崩解的影響,直到閱讀此書才真正窺賭在聚樂地的遠方,那座生靈塗炭的半島景象。

    仔細想想,日本歷史上的萬曆朝鮮之役是豐臣政權崩垮的關鍵,此役大量消耗財物,並激化了文武官的鬥爭,種下日後加藤清正等人刺殺石田三成的種子;而壬辰倭亂、丁酉再亂,則使李氏陷入更激烈的黨爭,這種朝臣黨爭不斷持續,致使肅宗三次換軌,英祖又有老論少論之爭,連帶影響正祖繼位的困難,到了高宗時期,大院君與閔妃之下的黨爭,最終導致了韓國被日本吞併。

    日本稱天下人,意指擁有天下之人,例如豐臣秀吉。
    而一般我們說得天下人,則是指天下蒼生。

    李舜臣的刀之歌,是整個朝鮮的悲壯歌曲,悲哀被侵略的命運,悲哀無能的國王,悲哀爭鬥不休的大臣,悲哀保家衛國者必須與「天下人」為敵。

---
最後岔題:
彼得一直超好奇,〈真田丸〉中的加藤清正是韓國籍演員演得真的沒關係嗎?

並附上彼得在釜山龍頭山公園拍的李舜臣塑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