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書選】 吉川英治《源賴朝》、司馬遼太郎《鎌倉戰神源義經》


    不曉得看官們看之前的文章有沒有感覺到,彼得對歷史有嚴重挑食的壞習慣,所以今天要先慶祝彼得突破了一個日本史的盲區──源平合戰!!!

    吉川英治的〈源賴朝〉與司馬遼太郎的〈鎌倉戰神源義經〉(日原文書名:義經)皆是站在勝利者源氏的角度敘述這段故事,吉川雖以賴朝為主角,實則廣泛敘述義經的童年、平家尤其是清盛、重盛的故事,其敘事著重客觀事實,對一場戰事的描寫也較長,最重要的是,吉川在賴朝與義經的矛盾之間傾向義經一方,並有明文批評賴朝的獨裁與無情。
    司馬則有他一貫的主觀敘事風格,以義經為主角,對平家與賴朝等人的早年幾乎全然忽略,司馬花了很大的力氣在解釋賴朝與義經的不和原由,從他的文字感覺起來,司馬比起義經更站在賴朝的一方

    歷史上的統治者與其有才華的兄弟,有和平共處的,例如豐臣秀吉與秀長,秀長一生甘願為哥哥的影子,危險的仗他打,卻不搶一絲功勞,秀吉對這個弟弟也寬厚,不吝於賞賜領土,最後秀長也以權大納言的高位辭世。
    然而不是所有兄弟都能好好相處,足立尊氏與其弟直義之間,就寫下了兵馬相向的悲劇,尊氏對政治安排的不周,以及直義對權力的渴望,都是兄弟衝突的原因。
    
    賴朝和義經之間矛盾,卻與其他許多兄弟不同,因為這場矛盾,可以說是賴朝單方面的矛盾,依靠豪族、外戚起兵的賴朝渴望手足的力量,卻又吝惜於其血統的珍貴,血統作為他推翻平氏的資格,也因此成為賴朝最最不容他人妨礙的尊嚴。即使同為義朝之子,母親的尊卑在賴朝眼中,已足以讓所有庶弟們失格。

  賴朝是徹底的領導者,義經則是真真正正的武士,最幼稚、最原初的那種,義經沉迷於「堂堂正正」的對決、沉迷於法皇的寵愛、沉迷於「血族」的羈絆,義經從幼年至長的長時間缺愛,讓他看不清源氏的身分背後,比源平之間更激烈的不相容。吉川對這種同族衝突有令人震撼的描寫:「正因為血濃於水,同血族的人一旦相爭,對對方的憎惡反而遠遠超過對其他人。這種外人無法窺知的血液與血液的搏擊,往往會演變到玉石俱焚的地步。」

    在權力之下的殘酷真相即在於: 統治者的兄弟,不是靠血緣說了算的。只有統治者能當你是兄弟,而即使統治者當你是兄弟,你依舊是他的家臣。義經根本不了解賴朝在外戚豪族壓力下的不自由,義經根本不了解賴朝的政治困境,光憑這點,義經連賴朝的家臣都不如。

    賴朝與義經的故事以義經的自盡為結局。源平合戰,源氏先敗,卻再度崛起推翻平氏,而最後源氏又被北条架空,直到尊氏崛起為止,鎌倉都是北条的鐮倉。源平之爭則一直延續著,他可以說是中世以後日本所有權力鬥爭的重點,例如秀吉,就因苦於非源氏而與征夷大將軍絕緣。
  


    

留言

  1. 我最近也剛看完《源義經》 一下是我看完的一些心得:
    我覺得裡面比較奇怪的是:在屋島之戰戰打到一半,義經竟有空跑去埋葬部下?
    還有,作者對義經的設定我也覺得有點矛盾:
    義經是帶著想打敗平家的恨意而活著,然而壇浦之戰打贏後很寬待敵方俘虜,還娶了敵方的女人!?
    再來是壇浦之戰勝負的關鍵--海流。戰前知道「海流的流向」一事,我個人認為是事後諸葛,我想當時的源氏也沒想到後來竟改變方向轉逆為順,幫助他們打贏了。而作者會寫義經事先研究海流一事,或許是受到平家物語的影響。
    最後,在《腰越狀》那章,賴朝與義經兩人之間想法的衝突描繪達到頂點,令人不勝唏噓。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哇感謝你的用心分享~讓我又想重新複習這本了。
      我覺得司馬遼太郎的小說一直都蠻英雄式的,之前閱讀新選組相關的作品,也有那種「子彈就是打不中他」的描寫,或是讓角色什麼都事前就知道~
      這本書可能在前面過度投入英雄元素,導致跟義經後來的一些作為(例如娶平氏女)對不上,算是忽略了義經比較常人、政治性的一面吧。

      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