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書選】 呂理州《明治維新》|幕末局勢之入門

 
    大家好!!距離上一篇文已經過了一個月了,在這一個月間彼得歷經了地獄試煉(期末考),也開始準備攸關未來人生的考試,上個禮拜則在東京度過。過幾天也會寫此次東京行的歷史景點介紹,再請看官們賞臉了^^

    彼得今天要介紹的書是呂理州的〈明治維新〉,玉山社也有出版一本田中彰所著的同名書籍,跟本書算是入門與進階的關係。本書主力放在培里叩關後,江戶幕府末期各派人馬的角力和態度變化,對於新政府建立後的篇幅則較少;玉山社的〈明治維新〉則觸及新政府建立後的朝鮮問題、藩閥政治等。建議對幕末與明治維新時期未有完整背景的看官們先閱讀本書建立畫面,再閱讀玉山社那本深入探究。

    在此簡單整理本書介紹的明治維新始末:

    培里叩關(俗稱黑船事件)發生在1853年,時任將軍為13代德川家定,由於家定無嗣,幕府便掀起了繼承人之爭,分為支持慶喜的一橋派(多外樣大名),以及支持紀伊家家茂的南紀派(多譜代)。雙方各自拉攏天皇,最終由南紀派勝出,家茂就任將軍後,南紀派領袖井伊直弼便整肅過去一橋派,並與美國簽訂通商條約,此次簽約未先知會天皇,事後通知又遲延且禮儀不佳,故引起天皇方不滿,「尊王攘夷」想法誕生。
 
 這邊要注意的是,「尊王」不等於「倒幕」,「倒幕」又不等於「攘夷」,最初的「尊王」想法是沒有要毀滅幕府的,而各藩「倒幕」思想興起之後,最初又是以「攘夷」為主,隨著長州與薩摩認清實力差距後,才都漸漸轉向「開國」,最終才以「倒幕開國」的形式進行明治維新。
 
 井伊直弼得勢後發動安政大獄消滅志士,卻因此於1860年在櫻田門外被刺殺,這時志士以「暗殺」為有效手段,稱其為「天誅」。此後幕府立場轉向「公武合體」,以對抗當時志士間最盛的「尊攘」(倒幕攘夷),並以和宮下嫁的方式為公武合體之代表,由前述及此處已可見朝廷的力量是上升的。

    此時的尊攘派以長州為首,孝明天皇雖厭惡夷狄,但對尊攘派的暴力手段感到不安,於是默許進行「八一八政變」,將長州藩趕出京都,長州意欲潛入京都奪回天皇,卻發生池田屋事件事跡敗漏,長州藩再藉為主平反之義進攻,是為「禁門之變」,長州慘敗,尊攘派自此式微。

    長州藩兵敗回家後,過去被長州砲擊的外國組成四國聯盟來攻,長州被迫簽訂和平條約,加上藩士留學生伊藤博文的宣導從此體認到激進攘夷的不可取,轉向開國派,此前薩摩藩也因薩英戰爭由尊攘轉向「倒幕開國」,雙方利益自此歸一,建立起日後倒幕關鍵: 薩長聯盟的基礎。

    1864年幕府發動第一次征長戰爭,由薩摩的西鄉領軍,但西鄉說服長州的尊攘勢力「諸隊」(高衫晉作、山縣有朋為領袖)輕放長州,此後土佐藩脫藩浪士坂本龍馬和中岡慎太郎,居間調和,讓薩摩替被禁止買武器的長州向外國買槍炮,長州則賣米給薩摩,薩長同盟開始,薩摩拒絕參與第二次征長戰爭,幕府兵敗,時值家茂過世而退兵,慶喜就任將軍,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即位,此時可謂是幕府滅亡的關鍵。

    「大政奉還」則由坂本龍馬提出,他向土佐藩主山內豐信的親信後藤象二郎提起,內容包括修改不平等條約、君主立憲制、調整金銀比價等,格局之大,不止於政權歸屬。後藤象二郎將之改為由將軍擔任議長的制度,向慶喜提出大政奉還建白書,慶喜抱著天皇拿到權力將無所適從,終將回頭找他的計謀,決定提出大政奉還,然而此前坂本龍馬與中岡慎太郎已遭刺殺。
 
    果然明治天皇拿到權力後不知如何是好,便下旨命各藩藩主上京共商。1868年1月2日,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岩倉具視計畫發動政變,逼迫慶喜辭官、納地,然政變中分裂出山內豐信、松平慶永、德川慶勝等人認為要讓慶喜出席會議,直到西鄉以武力要脅,此派才同意,由松平慶永與德川慶勝去二條城說服慶喜,惟說服過程西鄉煽動挑釁幕府,是幕府軍攻擊薩摩藩邸,引爆鳥羽伏見戰爭

    鳥伏戰中幕軍慘敗,慶喜與部分親信連夜逃離大阪城,進入江戶城。新政府軍直逼江戶,恭順派勝海舟與西鄉達成和平協議,慶喜退隱水戶藩。同時天皇宣誓「五條誓文」。之後幕府仍有三道勢力抵抗:上野的彰義隊,會津藩/庄內藩等東北十三藩,海軍副總裁榎本武揚佔據蝦夷。

    而新政府建立後最重要的一件事莫過於行政區劃與中央集權的進行,該政策先為「版籍奉還」,由大久保(薩摩)、木戶孝允(長州)、板垣退助(土佐)、大隈重信(肥前)率先說服自家藩主返還封地,進而命令各藩,仍有藩主擔任知事,但非世襲,俸祿明定,藩士薪水由藩財政支給;後為「廢藩置縣」,此時知事改官派,原債務也由新政府承擔,舊藩主仍領同薪水,保障華族身分。

    本書對明治維新過程的介紹大約如此,後半段還有簡單介紹關於延聘外國人、派遣留學生,和岩倉使節團等重要西化政策,較為特別的是,作者在最後一章列出了自己認為「日本能,中國不能」的原因,包括蘭學、科舉的有無,遭衝擊的時間先後、文化優越感等,彼得在此因背景知識不足持保留態度,尤其對於作者將「武士階層」的有無也列作原因之一,其理由無法完全說服我。作者認為武士身分文武並重,使得日本武士面對困境拋頭顱灑熱血,跟中國遲鈍的讀書人不同,然而明治維新時期這些拋頭顱灑熱血的志士們受到的壓迫來源,不都是來自同樣身為武士的幕府、藩主等人嗎? 而朝廷中非武士身分的朝臣也不乏尊攘、尊王開國派的支持者,也都盡自身之權力起到作用,最有名的當屬三條實美等人。而中國方面主張西化、立憲派者也多為讀書人,因此武士身分是否可稱作中日命運之別的因素,彼得認為值得深思。

----
    最後,宣傳彼得的書摘IG: @mi_reading_quotes,這個帳號的建立是秉持著彼得被某本書燒到,通常只因為一句書中關鍵台詞,因此摘錄彼得閱讀過書籍中撞擊內心的句子,希冀能因此燒到其他讀者。

    接下來就等待東京行的介紹吧~(下台一鞠躬)
 
IG: peters_reading_quotes (彼得書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