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書選】《武士的女兒:少女們的明治維新之旅》|現代日本女性教育之源起


  大家好~彼得來拔草了°ㅍ°

  今天要介紹的書叫做《武士的女兒: 少女們的明治維新之旅》,旨在介紹現代日本第一批女留學生,以及她們留學歸國後為現代女性教育做出的貢獻。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彼得之前曾經介紹過呂理州的《明治維新》,其中有談到明治初期極為著名的「岩倉使節團」以及派遣留學生的概要。〈武士的女兒〉就是這個主題的延續,五位女留學生(吉益亮、上田悌、山川捨松、永井繁、津田梅)跟隨岩倉使節團前往美國,後三位在美國度過十年的留學歲月,本書仔細地討論「為什麼是她們?」、「她們為日本帶回了什麼?」、「她們回到日本面對的生活」等問題,筆法跟《明治維新》一樣是輕鬆親民的,同樣會被彼得歸類在入門書籍之中。

  戰敗方的女兒
  與現今不同,這五位留學生並不是在激烈的報名競爭下選拔出來的,在那個剛進入新政府的時代,美國依舊被視作夷狄國家,再加上女性屬於屋內的想法,名門望族不願意送自己的女兒去留學,因此這五位(被父兄)報名的都是「戰敗方」的女兒,所謂戰敗方便是指於戊辰戰爭中站在幕府一邊的各藩,例如山川捨松出身於新選組的上司會津藩,是幕府派的巨頭之一。這些戰敗藩失去原本江戶時代的地位,有的甚至被放逐到北海道拓墾,這些家族的父親、兄長為了重振家族,意欲投資日本尚無的西化女性,以及家裡少一個人吃飯的目的,將女兒、妹妹送往美國留學。書中位女孩們登上船前的景象寫下這段話: 「這五位屬於戰敗方的女孩,被包裝成新日本即將擁抱的勝利形象,而她們自身的感覺到底如何,則是一點都不重要。」

  女留學生的尷尬處境
  書中特別提到一點,這些女留學生雖然得以覲見美子皇后,並被賦予「提升女性教育」的使命,但在華麗的岩倉使節團中一直是被無視的。在船上語言不通沒辦法得到正常的食物、到了美國當地被當作展示品,遲遲無法換上美國服飾,當時的記者連究竟有幾個女留學生都寫錯。直到後來受到當時日本駐華盛頓代表森有禮的協助,遇見蘭曼夫人,情況才有所改善,而蘭曼夫人與之後捨松的寄宿家庭女兒艾莉絲培根,也成為她們一生倚靠的改革助力與精神支柱。

  表現優異的留學生活
  留學生中年紀較長的吉益亮和上田悌因為身體健康以及適應不良等因素,到達美國一年後就返回日本了,兩人也因此退出這場現代日本女性教育改革的故事。剩餘三位在美國十年留學期間則如魚得水,捨松成為日本第一位獲得大學學歷的女性,繁則選擇攻讀音樂特別課程,而出發時年僅七歲年紀最幼的津田梅則受到美國影響最深,她篤性基督教、喪失所有日文能力,也難以再接受日本的禮節等文化。相較之下,年紀較長的捨松與繁則對日本的文化仍有深刻的記憶與保留,本書藉此描述點出留學生年齡的影響,這甚至牽連到三位之後人生的走向。

 回到日本後的人生安排
  十年期滿後三人紛紛回到日本,這裡也是三人人生走向截然不同路線的開始,諷刺的是,當初賦予她們西化任務的日本如今變回保守日本傳統的氣氛,;而一個英文字母也看不懂的女孩們,如今也一個日文字都說不出口。

  對於知識野心較弱、性格比較隨和活潑的永井繁選擇與留學時期一起寄宿的海軍瓜生外吉成婚,她迅速的邁入婚姻讓正在苦惱如何適應日本性別文化的其他兩人感到衝擊,但永井繁也並非選擇傳統女性家庭主婦之路,她擔任政府音樂學校的教職,成為當時引進西方音樂的重要存在。

  擁有最高學歷的捨松(因為梅年紀太小沒辦法念大學就得回來)一開始也懷抱深刻的教育改革抱負,而她在努力的過程中感受到最需要的就是權勢與財富的支援,在經過激烈的苦惱之後,捨松也決定步入婚姻,與當時明治政府權勢最大的大山巖將軍成婚,捨松確實從此之後不必再煩惱資金奧援,但這個選擇也綁住她青春時期的雄心壯志一輩子,作為高官夫人應酬、持家、維持形象的生活讓捨松終其一生沒有投入教育事業。

  而受到美式生活影響最深刻的津田梅則成為最重要的女性教育改革者,她拒絕婚姻,先成為伊藤博文家中的家庭教師、再任教於華族女學校,梅渴望成功與地位,她會嫉妒捨松倚靠婚姻晉身上流、會失望於曾經一起見證美國女性地位的繁與捨松仍舊變得唯丈夫是從,她也不滿於華族女學校的學生保守而無求知慾,後來梅選擇前往美國留學第二次,回來後創辦自己的女學校,並邀情艾麗絲培根任課,教授與男性高等教育相同內容的多元課程,例如歷史、生物等。

津田梅貢獻的女性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津田梅成為成功的教育家,她創辦自己的學校、建立自己的獨立戶口,但她仍然不鼓勵受教育的女性挑戰男性,她仍保有著儒家思想,反對激進的女性主義。例如晚年的梅就批評她的學生平塚雷鳥,認為現代女性失去了傳統日本女性忍耐、紀律的美德。這一切聽起來或許很矛盾,但津田梅拒絕婚姻所致力的,是要讓現代女性擁有與男性同等的知識,以便貢獻於家庭。

人生選擇的結局
  雖然曾經一起吸收美國文化,但在日本走向不同人生道路的三人,面對著不同的生活難題。永井繁擁有美滿的家庭、堅持任教於音樂學校,卻被維持這兩者平衡的壓力壓垮;捨松隨著丈夫的地位越高,更加難以參與教育工作,幾乎可說是犧牲了十年的留學歲月;這兩人的長子在同一艘軍艦上遇到爆炸身亡。之後在大山巖、艾莉絲、捨松的相繼過世之後,梅發生兩次中風,學校也在關東大地震中焚毀,梅與繁接連在不久後過世。

  若以現代社會的記憶而言,津田梅是這一批女留學生中對日本留下最深刻影響的,她創辦的學校現今仍在營運當中,即為「津田塾大學」,或許在那個時代,唯有拒絕婚姻的羈絆才有辦法真正自由的實現理念。即使到今天,女性教育改革似乎都還沒有達成,東京大學的性別比長期驚人的不均衡(台灣大學目前是5.5:4.5左右,但研究生是6:4),以及高比例的女性婚後離職,日劇裡面女主角不是特別被強調職場「女強人」就是家庭主婦,我一直覺得,韓國激烈的厭女風氣和女性主義文學爭議至少還能是吵得起來的話題,相較之下,日本的安靜、自然更加恐怖殘忍。(想起好幾齣日劇都因為男人當家做主的台詞直接棄追...,是說目前看過覺得男女角相處最沒有這種性別偏見的是賣房子的女人,歡迎大家推薦~)

  本書較為可惜的是,少了關於當時美國社會性別困境的描寫,留學生在美國度過的1870年代左右,當時的美國女性仍是不能投票的人,且據吳爾芙之筆,其後二三十年的英國,女性還不能單獨進入大學圖書館。本書只強調了日本的保守與嚴重的性別階級,是彼得覺得有些不足的部分。

回應到書名,所謂「武士的女兒」,反映了這些女孩成為留學生的出身背景,也反映出她們內心中仍舊懷抱著武士身份自覺,肩負起改變日本的責任,例如津田梅就在登記自己戶口時登記為武士身份的「士族」。

  整體而言,《武士的女兒》絕對是一本易讀不艱澀的明治維新書籍,而且沒有多數歷史普及書籍的通病,不是順順得看過去看完容易忘的類型,稍微對明治維新有概念的人很適合閱讀,也很建議跟呂理州的書搭配。

IG: peters_reading_quotes (彼得書摘)

   

留言